福建漳州网

搜索

龙海埭美,一座蛙鸣蝉唱的水上村落

万马奔腾 发表于 2018-12-27 14:46|来自:中国江西赣州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龙海论坛1.png
龙海埭美,这不是一处世外桃源!这是一座蛙鸣蝉唱的水上村落!
人间烟火在屋顶袅袅升起,裙裳挂在瓦檐下轻轻晃荡。和煦春光里,村庄显得宁静祥和,家禽家畜沐着阳光,悠闲轻踱,偶有玩童扯起风筝在村道上急奔,嘹声高亮。清澈见底的春流里游荡着戏水的群鸭。岸上弱柳扶风,极尽婀娜,宛约成一份恬淡慎淑的微笑,风月常新,不改几百年来诗文中的风格,临水茕茕,倒影成双。往来的人们或荷锄徒步,或携车慢行,脸上无不露着表示随和、亲切的浅浅笑意,热忱地相互示意。村中孩童、老妪皆是向导,乐此不疲地领着游客闲逛村子,抑或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古厝的前世今生,抑或有一搭没一搭地与你聊聊家常。在此,有人看到规模大,保存完整的古村落,也有人看到了故乡!
龙海论坛1.png
与这些淳朴的人们相同本质的小乡村,没有莺歌燕舞,也并非美轮美奂,它只是溪环水绕,水厝相映,结合村庄里古朴的建筑在不经意中诞生出独树一帜的“水上民居”。它是一片庞大的水中绿洲,大得足以令兹土族人世代于此安居。它不会让你想到陶潜,但它一定会让你想起王维,“屏居淇水上,东野旷无山”。放眼望去,村庄的四周除粼粼碧水就是沃野千里,一路走来我带点担心,担心目不暇接的后果会是把绿野与碧水混为一物。山远到模糊了,虽隐约可见却小得像正午间投下的树影。没有障碍的人生,人的思维更辽阔,性情也更顺良谦恭,瞧,她们招呼你坐下的当儿,总要先把早已擦得发亮的条椅再擦一遍,如果你曾在炎凉世态中浮沉,请勿因此受宠若惊!
龙海论坛1.png
脚步吧嗒吧嗒拍着整洁的红砖院场,拍在东边,西边回响,拍在南边,北边回响。那些院场四四方方,像整齐摆放的方巾。无论你站的是哪一个方位,视觉都能把你带入一个不变的背景,那是你回不去的年代,像泛黄的照片,任你联想 —— 这儿可能晒过黄澄澄的稻谷、呵啦啦的花生,也可能堆过成垛的柴火,更有可能是月光下赤裸着脚的孩子们的天堂。如果有月光,那么一定有流萤,也一定有三姑六婆摇着竹扇闲聊的欢声笑语。
龙海论坛1.png
从院场排列的整齐,可以看出房屋建设规模的别出心裁,276座民居井然有序,石墙体,红砖瓦,白灰壁,屋脊两端弧度一致地筑成了曲线优美的燕尾厝角。一样的高度,横看直得像某幅图案的虚线;纵观层层叠叠,如同傻瓜机按慢快门拍出来的重影。厝与厝之间的条条悠深小巷,让你望之心猿意马,遐想无限。其实谁都明白,这里可能不曾有过油纸伞,也没有旗袍女子甩着绸绢,即使那些明清古厝所能见证的也是地道的乡土生活。那些精巧的雕梁,梁上斑驳的漆画都是历史的诉说,它说脚步是从这里开始的,这里的辉煌虽不再,却安静地陪伴日月星辰560多年。
在那些小巷间穿梭,总会有人热情地指导祠堂的路向,事经再三,我忍不住问原由。原来,祠堂是埭美社的一大重心,共有两座,后祠堂是明朝所建,有得“蜘蛛穴”宝地传说,夏天整座房子不会出现一只蚊子;而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是前祠堂,它就是有五百多年高寿的“追远堂”,堂内陈设各式古色古香的家具和地道的农具。房梁和墙壁上那些老旧的雕饰以凝重的表情举证民间流传的:“有埭美厝无埭美富,有埭美富无埭美厝”的真实。
龙海论坛1.png
祠堂前形似圆镜永不干涸的池塘人称镜河,是滋养埭美社的一大风水宝穴,因其形状故又被称为梳妆镜。祠堂正面对着远处形似“利剑”的大鹿山,镜河反射利剑的锐气,剑不能断水,埭美社反得佑护。
埭美之所以成为水乡,得益于两道水。浅窄的内河,它用于平时的涤洗和部分田园灌溉,也是古厝的排水系统要道。村庄的地势西高东低,南北边低,中间高,因此十分利于排水,水乡傍水500多年少有水患之忧。而弯曲绵延、溪面宽广、与厦门一水相接的南溪,给埭美带来的那可就不止目前看得到的价值。几百年前,陆地交通并不发达,埭美包括其上游的白水镇民众都是利用南溪水路与厦门进行客运、商贸运输,运输的路线甚至延伸向遥远的海峡东岸,生意往来便有部分宗亲定居厦门,甚至还有部分迁居台湾。移居台湾的宗亲为了纪念宗族地把祠堂内一块“举人匾”带上飘洋过海。记载中,埭美社原社名叫柑棣社,埭美是后来才改的,社名的更改让移居台湾的宗亲从无寻根,老一辈的族人总是凭记忆手绘地图让儿孙凭图寻乡,现在每年都有台胞回来寻根谒祖。
有水必有舟,春江水暖,泛舟最是惬意。艄公桨落水中,轻轻一拄,小船便往后退去。那是一位七十来岁的慈祥老叟,他不介意跃跃欲试的我们把小船划得航向颠倒,接过桨立马“拨乱反正”,动作娴熟仿佛无需费劲。在我们眼里,他是长者,在他眼里这个村庄是长者。他说:“历史永远比人的寿命长,因为人活在历史中,古厝看着我们逐渐年老,我们却不见古厝曾经的年轻。”
龙海论坛1.png
自古沿袭躬耕生活的埭美人民跟上现代的经济步伐,在发展方面各显神通,南溪也成了最佳的资源被利用着。由于溪水与海水混流,咸淡相宜,适合养殖,埭美村一带民众都靠养殖致富。为保古居完整,富裕后的人们想改善居住条件盖新楼房的,都往后几十米取地。护祖迹而不加妄为,二十六代人的古厝至今才能至臻完善地为后人所观仰。历史的推波助澜,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这份瑰宝般的文化资源,在以人为本,保护为主,适度开发的原则上,埭美社已入选“福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”、列入“闽南红砖建筑群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